石斑價格跳水,蝦苗産量縮減,金鲳競争加劇,這裡該如何破局?
海南作為中國水産養殖的重要産區,其種苗産業與養殖發展牽動全局。近期,水産前沿與海南澳華海特料調研團隊深入海南,聚焦石斑魚、對蝦、金鲳魚三大核心品種,揭示産業發展亮點與挑戰。
海南是我國石斑魚南繁的核心基地,其優勢源于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地理條件。地處北緯18度的海南,氣候适宜,讓石斑魚繁育生長優勢盡顯:出苗早、成活率高、養殖周期短。
作為全國石斑魚苗種的“搖籃”,這裡親魚活體保有量超10萬尾,國内90%以上的石斑魚受精卵源自此地。憑借上乘的魚卵質量與高孵化率,海南持續為我國石斑魚養殖産業輸送優質種源,有力支撐着産業發展。
然而,産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前幾年石斑魚成品魚的價格還比較穩定,而且利潤方面也可觀,所以很多育苗的人也轉型發展成品魚的養殖。另外去年石斑魚的高行情也吸引了大量業内外資本湧入。據了解,2024年全國石斑魚産量突破了20萬噸,産能過剩,市場飽和,導緻2025年價格難以繼續維持高位。

從“暴利”到“保本”,未來行業需要從盲目擴産轉向精細化運營。其中,控制成本至關重要,選擇好的苗種和飼料尤為關鍵。東方之星負責人洪宜展表示:“好的石斑魚苗,10-12個月就可以達到一斤以上的規格,不好的苗,可能養了一年半甚至兩年,一斤以上的魚才隻有三到四成。現在魚的養殖周期越來越長,問題不隻是在料。再好的料沒有好的苗不行,再好的苗沒有好的料也不行。”

海南省蝦産業以種苗繁育和成蝦養殖為主。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與環境條件,賦予了海南蝦苗生長快、抗性強、周期短的顯著優勢,使其成為全國第三大對蝦苗種生産基地。全省蝦苗以外銷為主,80%銷往全國各對蝦養殖主産區。
海南省對蝦養殖協會會長王平指出,目前海南對蝦種苗産業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可養殖海域持續縮減,環保政策不斷收緊,産業空間受到擠壓;另一方面,蝦苗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其市場競争力。此外,養殖模式亟待創新,而資金短缺與融資困難更是制約産業升級的普遍難題。
産量下滑疊加外部壓力,海南蝦苗産業亟需重塑核心競争力,實現從‘量’到‘質’和‘值’的轉變。目前海南對蝦種苗年産量約1500億尾,相比往年有所下降。如何在産量變化的情況下,鞏固海南蝦苗的影響力和地位,彰顯其優質特性,使其在市場上賣出好價格,同時确保産業鍊各環節都能獲取合理利潤,成為業内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産業轉型升級的探索中,園區化是一種較好的發展形式,但如何建設高标準園區、避免同質化競争、融合産業鍊,讓優質産品實現優價,同樣是當前業内需要思考的問題。
破局之路已在實踐中展開。海南中正水産科技有限公司正積極整合各方力量,通過升級養殖模式養出更高品質的蝦,推動優質對蝦産品進入學校食堂和大型供應鍊平台,拓展終端消費市場。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也在着力夯實産業根基。海南微正斑節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蔡群珠表示:“育苗産業中,生産質量是第一生命線,其次才是市場拓展。” 海南微正曆時近5年時間,投資近1100萬元對其苗種繁育基地進行整改、升級加建,緻力于為行業提供優質的種苗,為海南蝦産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在探索産業鍊協同增效方面,澳華集團與海南神農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共識,協同種苗前端,采用合作社和養殖代管等模式發展金剛蝦養殖,解決散戶“出蝦難”和“價格低”問題,同時保障穩定供應與價格。


海南金鲳魚産業經曆了疫情期間的一輪洗牌後,部分規模小、誠信差或管理不善的養殖戶被淘汰,讓堅守者一度看到希望。然而,這兩年資本的強勢入局又帶來了新的不确定性。面對新的形式,海南藍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有銘表示:“我們必須更加理性地發展: 一方面要珍惜現有的‘入場券’,避免盲目擴張,專注于整合匹配自身能力的資源;另一方面必須将管理做到精細化,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海南地區每年面臨台風威脅,迫使金鲳魚養殖戶必須‘搶收’,因此當地普遍選擇投放早苗,目标就是實現‘快進快出’,力求在台風季前達到上市規格,從而有效規避風險,并争取在短時間内獲得更高産量。其中飼料尤為關鍵,劣質飼料會無形中大幅增加病害風險。同時,精細化管理也是控制成本、提升競争力的關鍵。
海南水産養殖站在轉型十字路口。唯有技術精細化、産業鍊協同化,方能在挑戰中守住“中國水産種苗矽谷”的金字招牌,讓碧海藍田真正成為可持續的“深藍糧倉”。為助力海南水産養殖産業發展,共創産業交流平台,2025年7月1日,由澳華集團主辦的以“鄉村振興,澳華助力”為主題的海南水産養殖産業鍊峰會将在海南海口海口魯能希爾頓酒店舉行,以産品力、金融力、服務力共創水産養殖産業鍊價值交流平台。
在此次峰會上,海南澳華将充分發揮自身在水産養殖産業鍊中的資源優勢,邀請種苗、飼料、動保、養殖以及金融代表等各方力量齊聚一堂,共同探讨海南水産養殖産業的轉型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