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不行!2兩小魚苗,100天狂飙到2.4斤,他的賺錢速度太快了!
在這一背景下,湖南的養殖從業者勇于創新、積極突破,逐步在實踐中探索出多樣化的草魚養殖模式。正如小編此前實地走訪的彭老闆“快魚模式”和張老闆的“低密度大草魚模式”。
前者通過高密度放養、優質膨化料和精細管理,實現了100天内從2兩苗到2.4斤成魚的快速産出;後者則采取低密度養殖,打造均重9斤以上的大草魚,以品質和規格赢得市場認可。
這兩種模式一快一穩,一密一疏,看似截然不同,卻都取得了顯著的效益,不僅為養殖戶提供可借鑒、可複制的經驗,也推動草魚養殖業向更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湖南彭老闆深耕水産養殖近三十年,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更是當地公認的養殖示範帶頭人。
多年來,周邊衆多養殖戶都以他為标杆,從養殖模式、飼料選擇到動保産品,都參照他的做法。
當前,他成功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快魚模式”,即畝投放500~600尾、規格約2兩的魚苗,全程投喂草魚膨化料,僅用100天左右就能出均重2斤多的魚。
去年8月,彭老闆一口50畝的魚塘投放了2兩規格的苗種,每畝投放600尾。
11月15日出魚,至12月份幹塘,産出均重2.4斤的小草魚,賣價為6.2~6.3元/斤,總出魚量達10萬多斤。
扣除成本,該批草魚實現總利潤19萬元,且澳華“草魚安康”表現優異,噸産達到1485斤(未計入1萬多斤的鲫魚産量)。

第二,錯峰上市,捕捉市場高價:該模式通過精準控制養殖節奏,可實現錯峰上市或提早上市,規避年底集中上市的價格低谷期,更容易賣出好價錢。
第三,飼料利用率高,養殖更高效:選用優質膨化料(如澳華草魚安康),是實現快速生長和高産的關鍵,可降低單位産量的飼料成本。
其次,7~10月高溫季節,應定期改底、消毒、補肥、補菌,每月至少操作2~3次,注意交替使用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以穩定水質、維護腸道健康;
最後,投喂管理需依據天氣、水溫和魚體生長靈活調整。養殖前期(6月底前)投喂率控制在魚體重的1%以内,提高苗種的成活率;後期(7月後)逐步提升至1%~2%,高峰期可達2.2%左右。
彭老闆通過“快魚模式”不僅實現了自身養殖效益的提升,也為周邊養殖戶提供了一條可複制、高效率的新模式,展現出帶頭人的示範作用。
張老闆從事水産養殖已有六年時間,目前擁有8畝育苗塘和24畝成魚塘。
他通常采取分段養殖模式:首先在一年時間内,将每斤十多尾的小規格魚苗培育至1~2斤左右;次年4月進行分塘,轉入成魚塘繼續養至年底,此時草魚均重可超過9斤/尾。
今年4月,張老闆按畝均300尾的密度,分批投放了兩種規格的草魚:1.7斤的共2200尾,2.2斤的共5000尾。截至7月22日打樣測定,這批草魚均重已達到5.4斤。折算下來,平均每月增重達1.1斤,長勢較為理想。
在他看來,低密度養殖是實現穩健生産的關鍵策略。降低放養密度不僅擴大了魚的活動空間,減少因搶食導緻的應激反應,還有效控制了病害傳播風險。
得益于此,自4月分塘以來,這批草魚僅死亡68尾,成活率較高,養殖過程較為順利。

盡管低密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害發生概率,張老闆仍高度重視日常管理。
投喂方面,他選擇澳華草魚料,并根據生長階段調整飼料:7月下旬前投喂“草魚安康”,有利于草魚快速生長,拉升規格;後期切換為“618plus”高檔顆粒料,以增強肌肉緊實度,提升魚肉品質和出塘外觀。
水質管理上,他堅持每2~3天檢測一次氨氮、亞硝酸鹽和pH值等關鍵指标,确保水體穩定。每月至少進行1~2次底質改良,交替使用氧化型和生物型底改産品,有效分解池底有機物,抑制有害菌繁殖,并及時添加益生菌。
增氧方面,每晚10點至次日清晨6點運行水車式增氧機,午夜12點至早8點開啟底部微孔增氧,總功率配置達5.5千瓦。盡管每月電費支出超過1200元,但他認為持續充足的溶氧是保證魚類生長速度和健康的必要投入。
此外,他還定期抽樣檢查魚體健康狀況,重點觀察腸道及肝膽顔色與形态,一旦發現異常便及時調整投喂方案或實施防治措施。
除此之外,由于購入的苗種質量不穩定,育苗成活率低也是當地大草魚養殖的一大痛點問題。
對此,張老闆建議:首先,苗期應做好保肝護膽等内服保健,每15天拌料投喂一次;其次,白露前後要特别防範蟲害問題;再次,養殖過程中需勤開增氧機,抑制底部有害菌繁殖;最後,堅持“前期補肥、後期補菌”,維持水質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