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澳華構建“終端服務+特種料創新”雙驅動體系,築牢差異化競争護城河
日前,水産前沿走進福建澳華,與總經理林建好深入交流,試圖探尋福建養蝦業的現狀,以及福建澳華在這片競争之地的生存之道。
面對當下行業的重重困境,林建好卻展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樂觀與積極,他指出:“第一季度的低迷不過是暫時的困難,今年的整體形勢不會比去年更差。目前,漳浦高位池接近投苗尾聲,從市場反饋的情況來看,養殖戶群體依然保持着積極的心态。”以下為交流内容整理,以供讀者參考

福建澳華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建好(中)
福建澳華産銷量劍指30萬噸,加大特種料布局
去年上半年福建市場蝦料銷量表現良好,然而下半年受病害影響,市場需求大幅縮減,這一不利态勢延續至今年第一季度,導緻福建蝦料整體銷量承壓。在此背景下,頭部企業普遍面臨銷量壓力。面對市場波動,福建澳華積極應對,從産能布局、工藝升級和服務下沉等多方面主動破局。
産能布局方面,福建澳華現有5條蝦料線、2條膨化料線及2條專業苗料線,年綜合産能約20萬噸,其中對蝦料年産能超10萬噸。過去受限于生産設備及管理不足,很多方面顧不上,目前公司在生産工藝及設備等方面都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了技改,在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也充分配備。
此外,林建好透露,福建澳華在第二個十年戰略發展規劃中,将加大特種料布局和發展。同時,公司計劃建設第二車間,增加3條蝦料線和1條膨化料線,以緩解現階段産能跟不上的問題。預計此次擴建将新增産能超10萬噸,未來總産能規劃超30萬噸。
此前,價格競争緻量利雙輸!規劃銷量實現增長,但利潤卻存在壓力?
今年的市場競争壓力明顯加劇,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産品價格持續下調,二是産品質量同步升級。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頭部企業率先發起價格下探,競争從華南市場迅速蔓延至福建市場,福建市場基本上和華南市場同步。期間經曆了三輪價格調整,單次飼料降幅最高達500元/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當前蝦料和海特料價差已拉大至1000-1200元/噸。然而,價格下探并未帶來預期效益明顯提升,反而陷入了量利雙輸的局面。
從區域市場特性來看,福建市場容量較小,不像廣東、江蘇等沿海市場大。福建所有水産品種的飼料年總銷量約100萬噸,且品種繁雜,除對蝦料和大黃魚料的單品有一定規模外,其餘品種需求量多在幾千噸到2萬多噸不等,不容易把規模做上去。即便如此,仍有不少飼料廠進入這個市場,對于新企業而言,突破市場格局面臨着極大挑戰。
在此競争局勢下,福建澳華依然能夠跑赢市場的平均水平。林建好表示,隻要養殖端恢複養殖節奏,随着客戶基數的增加,公司的銷量自然也會實現增長。與去年相比,福建澳華今年的銷量依然會保持較為良好的增長。
他分析認為,今年銷量增長預期源于三大因素:其一是去年冬棚白蝦養殖情況确實困難,排塘率高,而今年的表現預計不會比去年困難;其二是高位池金剛蝦養殖趨于穩定,雖可能出現投苗密度下調,但整體養殖規模保持平穩,公司的客戶基數增加帶來的增長;其三是一些新品種和新養殖模式帶來的新的增長機會。
工作下沉終端,以服務和産品制勝
關于渠道策略,林建好表示,福建澳華除與經銷商合作外,同步加強養殖終端的服務,通過優質服務,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成功率和經濟效益。目前,福建澳華的服務網絡已基本覆蓋福建全域市場。
在價值交付體系構建上,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基礎服務,如簡單的檢測和一些常規服務等;第二類是價值交付工程師團隊,通過深度分析養殖數據,結合市場動态與養殖環境變化,為養殖戶提供精準且具有價值的養殖規劃、模式等建議和服務;第三類是養殖工程師服務,分設兩種形态:一是駐場技術助手,協助管理養殖場;二是技術托管服務,全面負責養殖場的技術管理工作。通過這種團隊布局,加上過硬的産品質量,實現市場覆蓋,為客戶創造更好的價值。
三大穩利策略:控養殖節奏、降綜合成本、優化品種搭配
談及養殖端盈利層面,林建好表示,盡管當前價格與行情欠佳,但仍存在一定利潤空間。關鍵在于三方面把控:一是精準把握養殖節奏,避免盲目博弈市場行情;二是通過綜合手段降低綜合成本,同步提升養殖成功率;三是優化品種搭配策略,如土塘養殖羅氏沼蝦、高位池反季節養殖金剛蝦、高位池養石斑魚、小水體鮑魚育苗等模式。

鑒于去年冬棚白蝦養殖風險高,今年福建澳華建議客戶可以養殖兩造金剛蝦,降低養殖密度、縮短養殖周期,兩造養殖時間基本到年底,12月後冬棚再養殖一造白蝦。這種策略已得到驗證:他們判斷今年4月中旬之前白蝦市場價格理想,所以年初建議客戶投放白蝦苗,最後得到的效益普遍理想。
對比白蝦是全國性養殖品種,林建好強調福建高位池在金剛蝦養殖上的獨特優勢。金剛蝦對養殖設施要求較高,目前主養區域集中在福建、粵東、湛江及海南,工廠化或小棚模式雖有成功案例,但受限于産量低難以大規模推廣。
在土塘模式中,羅蝦與白蝦能夠很好地搭配養殖,當前福建羅蝦單畝産量已突破1000斤,小部分達到1500斤。近年來,福建本地對羅蝦的消費量呈上升趨勢,且在遠途運輸方面也有升級,運輸更為便捷。然而,同樣要注意養殖量的問題,避免短時間内供應量過剩,造成行情下滑。
關于高位池精養日本對蝦的探索,林建好分析,其存在養殖産量低、價格波動大和養殖風險高等問題。福建雖有養殖曆史,但主要模式為混養,産量約為100斤/畝,産量難以提升,經濟效益低。此外,日本對蝦作為高端蝦類,一旦養殖量提高後,價格會明顯下跌,與金剛蝦和白蝦對比缺少優勢,經濟效益難以體現。
後記:福建市場仍顯韌性!
在行業風雲變幻之際,福建市場雖面臨容量有限、競争白熱化、價格戰激烈等現實挑戰,卻始終蘊含着獨特的發展潛力,蝦類除外,多數水産品類都展現出對本地環境的深度适應能力,為當地帶來許多新機會。
交流過程中,林建好的樂觀态度極具感染力,讓筆者切實感受到:無論是企業或是養殖戶,依然能夠在福建市場大顯身手,且具備底氣與自信!
稿件來源 |水産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