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價逼近成本線,華南小棚白蝦如何突圍?養殖設備與模式升級是關鍵!
華南小棚白蝦産業,從江蘇如東模式的種子萌芽,憑借兩廣地區得天獨厚的氣候與龐大市場迅速壯大。然而,華南小棚白蝦的發展也受困于獨特的“紅樹林土質”,“反底”現象更是兩廣養殖者無法回避的嚴峻考驗。

近年來,價格持續下跌與成本剛性上漲,使得華南白蝦養殖愈發艱難。
2025年8月初,華南主産區白蝦價格普遍下跌:廣東惠東40頭規格蝦價周跌1元/斤至14元/斤,福建龍海病蝦價格低至10元/斤;江蘇如東30頭規格蝦價降至17元/斤。與此同時,台風引發強降雨,導緻兩廣超20%養殖戶被迫提前出蝦,短期内市場供給量激增15%,進一步拖累價格。而飼料、動保、人工等成本持續上升,部分産區蝦價已逼近成本線,養殖利潤空間被壓縮至5%-8%。
尤其近期台風暴雨頻發導緻水質惡化、蝦病暴發,江門等地小棚蝦養殖損耗率明顯上升,成功率降低直接推高邊際成本;加之替代品市場分流及進口沖擊等因素,養殖困境進一步加劇。
當暴利時代落幕,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大部分人已清晰認識到:唯有水體穩定與産量突破并舉,養殖模式與智能化升級雙軌并行,方能在競争激烈的微利時代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傳統小棚模式依賴人工投喂和粗放管理,料比高(普遍>1.3)、養殖周期長(約100天),在價格下行周期中難以抵禦風險。而盲目降本(如減少動保、降低飼料品質)反而加劇病害,形成“低成功率、高成本、低利潤”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降本增效成為生存法則。但盲目削減動保投入或降低飼料品質無異于飲鸩止渴。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科學的養殖模式和先進的養殖設備。

投料機作為目前比較火的讨論話題,已經被證明在降低料比、縮短養殖周期、維持水體穩定(包括氨氮亞鹽防控、悶氣頭問題産生等)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依賴人工經驗的粗放投喂,以精準與穩定釋放生産力。在未來3-5年内,如何逐步使用投料機取代人工投喂,并快速總結出适用于投料機模式的養殖模式、推動小棚模式升級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引入投料機僅是起點,未來攻堅方向在于深度探索與之匹配的全新養殖範式——如何設定最佳投喂頻次與時段?如何根據蝦群動态與水質變化智能調整策略?這要求行業快速積累數據、提煉經驗,打造可複制的“模式勝勢”,驅動小棚養殖整體升級。
模式發展必須避免生搬硬套,廣西複制“如東模式”的教訓猶在眼前。華南的土壤、水源、氣候、管理習慣皆具獨特性。成功的關鍵在于深度本地化:依據園區基礎設施條件、養殖戶認知水平、季節氣候特征,對既有模式進行精細化裁剪與适配。唯有量身定制的方案,才能在這片紅樹林土壤上紮下穩固根基。
面對當前蝦價波動、盈利下滑、風險攀升的行業痛點,澳華重磅推出“棚蝦快大養殖模式”,以“短周期養大蝦”為核心,提供一體化養殖解決方案,從養殖規劃、高價值産品套餐到精細化管理技術服務,直擊養殖痛點,縮短養殖周期、提升蝦體規格與品質、有效控制風險,最終提升效益保障穩定可觀盈利!
澳華模式根據不同情況下的實際養殖情況,通過科學劃分養殖階段,搭配高價值産品套餐精準賦能;全程科學搭配澳華肥水及改底動保套餐,高效調水穩水、抑菌殺菌、持續改善底部環境,為棚蝦高速生長提供穩定健康的水體保障。早出蝦博高價,澳華棚蝦快大模式+動保雙系統方案已獲數千萬張蝦棚成功驗證,成為養殖戶增效首選方案。
最後,環保法規日益完善,尾水排放标準持續收緊。園區管理者需率先掌握法規動态與尾水處理技術,引導養殖戶形成共識。在實踐中持續優化處理方案,降低單位環保成本,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布局。
華南小棚白蝦産業的未來,亦是産業升級的縮影。唯有走出自己的養殖模式與路徑,才能徹底征服“紅樹林土質”的桎梏,在挑戰中鍛造出更強勁、更可持續的競争力,實現真正的破局前行。